序号 |
获奖 |
项 目 名 称 |
主要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员 |
1 |
特等奖 |
气候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及风险评估技术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郑州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
严登华、王浩、张建云、杨志勇、钟平安、赵勇、宋新山、张继权、王国庆、翁白莎、鲁帆、秦天玲、王军、李传哲、张诚、叶茂、袁喆、鲍振鑫、杨贵羽、刘翠善、肖伟华、王小军、万金红、刘艳丽、翟家齐、邵薇薇、梁忠民、金君良、冯杰、王宇辉、赵志轩、丁相毅、于赢东、贺瑞敏、刘少华、田雨、关铁生、陈根发、邢子强、张冬冬、佟志军、陈向东、赵晓祥、尹军、张萍、白军红、张学霞、张金萍、曹永强、许钦 |
2 |
一等奖 |
连续预应力组合结构理论与实践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 |
胡少伟、张燎军、喻江、赵克宇、龚洪波、叶祥飞、张汉云、范向前、陆俊、乔艳敏、夏菲菲、梅振华、朱锡昶 |
3 |
一等奖 |
城市泵站水力优化设计及水锤防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河海大学、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上海黄浦江上游原水有限公司、辽宁省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建设局、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南京河海科技有限公司 |
徐辉、张健、冯建刚、郑源、曲兴辉、陈毓陵、徐月江、王晓升、俞晓东、佟宏伟、王如华、郑国兴、胡建永、周大庆、张睿 |
4 |
一等奖 |
水利应急响应遥感智能服务平台 |
武汉大学、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 |
孟令奎、陈德清、张文、王伶俐、曹辉、付静、张鹏林、谢文君、余长慧、杨非、黄长青、张奇为、黄伟、樊志伟、王锐 |
5 |
一等奖 |
干旱灾害风险评估与调控关键技术研究 |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河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 |
李原园、梅锦山、郦建强、杨大文、金菊良、梁忠民、武建军、刘学峰、吴强、张海滨、李爱花、徐翔宇、屈艳萍、顾颖、万群志 |
6 |
一等奖 |
大型农业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关键支撑技术研究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武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河北省灌排供水技术服务总站、内蒙古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 |
高占义、许迪、龚时宏、许建中、黄介生、马孝义、刘群昌、黄修桥、徐志昂、高本虎、程满金、刘钰、王少丽、霍再林、高黎辉 |
7 |
一等奖 |
基于水沙过程的典型多面源营养物质输移机理与生态防治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大学、三峡地区地质灾害与生态环境协同创新中心、清华大学、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武汉长建创维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南开大学 |
杨文俊、杜耘、洪松、汤显强、张亮、王振华、黄岁樑、吴敏、庄艳华、李健、李青云、曾祥、王兴奎、朱波、潘保柱 |
8 |
一等奖 |
长江防洪模型建设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武汉理工大学 |
郭熙灵、卢金友、胡春宏、朱勇辉、王敏、李霆、李世洪、李飞、孙贵洲、汪红英、钟德钰、范北林、魏国远、阳远硬、渠庚 |
9 |
二等奖 |
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规划关键技术研究 |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黄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王煜、李海荣、安催花、张俊峰、万占伟、胡春宏、赵麦换、崔萌、赵银亮、钱裕 |
10 |
二等奖 |
南水北调中线大流量预应力渡槽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 |
武汉大学、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建设管理局、河海大学、河南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监管中心、武汉理工大学 |
曹为民、王长德、谢向荣、夏富洲、吴胜兴、冯光伟、庞敏、吴德绪、冯晓波、李正农 |
11 |
二等奖 |
陡高边坡危岩崩塌断裂演化机制与减灾关键技术 |
三峡大学、重庆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重庆地质矿产研究院 |
陈洪凯、唐红梅、叶永、邓华锋、彭辉、王全才、叶四桥、蔡宜洲、姚金阶、杨铭 |
12 |
二等奖 |
大型输水工程参数辨识及安全调控关键技术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合肥工业大学、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中心 |
杨开林、汪易森、王军、石维新、郭新蕾、王涛、郭永鑫、付辉、房彦梅、仇文顺 |
13 |
二等奖 |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面源污染追踪模拟技术研究 |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华中农业大学 |
尹炜、史志华、施勇、贾海燕、蒋固政、雷阿林、杨国胜、王孟、杨芳、裴中平 |
14 |
二等奖 |
城市洪涝形成机理与防治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上海市防汛信息中心 |
程晓陶、李娜、冯杰、陈升、王静、杨志勇、王艳艳、杜晓鹤、刘家宏、田庆奇 |
15 |
二等奖 |
珠三角城镇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示范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珠江河口动力学及伴生过程调控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
杨芳、陈文龙、崔树彬、胡晓张、陈梅、汪义杰、蒋然、宋利祥、李杰、叶正芳 |
16 |
二等奖 |
高污染城市河流综合治理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及示范 |
深圳市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天津大学 |
杨智敏、郭延军、黄奕龙、王晓玲、李建州、毛雪慧、黄玉嫦、李朝方、敖雪菲、王健 |
17 |
二等奖 |
大型水电工程水库地震研究与监测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水利部长江勘测技术研究所 |
石伯勋、姚运生、曾新平、胡兴娥、汪雍熙、陈德基、梅应堂、刘富、陈磊、刘文清 |
18 |
二等奖 |
黄河冲积性河段主槽演变机理及治理措施 |
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水利部黄河泥沙重点实验室 |
张原锋、吴保生、刘晓燕、申冠卿、曲少军、侯素珍、王平、夏军强、傅旭东、林秀芝 |
19 |
二等奖 |
变化环境下鄱阳湖区水文水资源研究与应用 |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武汉大学、江西省水文局、三峡大学 |
王俊、郭生练、谭国良、吕孙云、郭海晋、李国文、郭家力、徐高洪、喻中文、黄燕 |
20 |
二等奖 |
城市水资源精细化动态管理方法及立体监测技术研究与示范 |
北京市水务信息管理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 |
唐锚、田雨、戴育华、刘梅、蒋云钟、张小娟、刘林、张亮杰、杨明祥、郑丽 |
21 |
二等奖 |
农村水电效率分析与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
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浙江工业大学、国际小水电中心、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杭州富春江水电设备有限公司 |
李志武、陆亿红、张仁贡、谭湘清、黄德才、吴玉泉、吕建平、陈 星、王英姿、金华频 |
22 |
二等奖 |
大型潜水泵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中山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肥恒大江海泵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水务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天津甘泉集团有限公司、广东省水利水电行业协会 |
许建中、吕建新、古智生、李端明、林剑青、吴寿荣、邓悌康、李娜、李县林、段彦 |
23 |
二等奖 |
基于云计算的水利物联网集成在山东的应用研究 |
山东省水利信息中心、山东锋士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 |
李光、孙启玉、刘汉刚、葛召华、刘玉峰、郭玉栋、金丽、王茜、张金勇、庄磊 |
24 |
三等奖 |
HJXK-1型超长边坡渠道削坡开槽机的研制与应用 |
黄河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林彦春、曹为民、高长海、杨小东、尚永立、孟北方、吕连盛 |
25 |
三等奖 |
我国水利技术标准国际化研究与实践 |
水利部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水利学会 |
吴燕明、郑寓、金海、吴宏伟、吴剑、王建平、李建国 |
26 |
三等奖 |
浅水域堆积体精准探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 |
余金煌、崔德密、王强、蒋甫玉、孟繁瑾、郑宗文、杨鳌 |
27 |
三等奖 |
高扬程梯级泵站能耗评估及节能关键技术研究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管理局 |
徐存东、侯慧敏、张先起、贾广钰、樊建领、韩立炜、张宏洋 |
28 |
三等奖 |
南方红壤坡面径流调控与集蓄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
方少文、杨洁、胡建民、汪邦稳、宋月君、陈晓安、肖胜生 |
29 |
三等奖 |
南方地区农田水利田间工程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推广 |
江苏省农村水利科技发展中心、扬州大学、江苏省水利厅、高邮市水利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如皋市农田水利试验站 |
程吉林、蔡勇、樊峻江、袁承斌、陈辉、臧玉淼、汤建熙 |
30 |
三等奖 |
农村生活污水多段生物滤池组合深层布水人工湿地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 |
张家港市水资源管理处、北京大学 |
籍国东、卫臻、隋欣、张磊、张剑、卫晓露、张凤军 |
31 |
三等奖 |
江西省主要作物灌溉用水定额研究与应用 |
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武汉大学 |
许亚群、刘方平、崔远来、袁国荣、陈云翔、谢亨旺、才硕 |
32 |
三等奖 |
再生水作为河湖生态用水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及其风险防范 |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李其军、孟庆义、郑凡东、李云开、刘立才、李炳华、杨培岭 |
33 |
三等奖 |
全断面岩石掘进机高效应用技术 |
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华北电力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振冲工程股份公司 |
曹景华、张照煌、窦蕴平、纪昌明、吴志勇、马燕明、李福田 |
34 |
三等奖 |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集成整合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利部南京水利水文自动化研究所、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 |
柏屏、王美玲、丁强、孙京忠、曹年红、曹晓宁、李刚 |
35 |
三等奖 |
南水北调工程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关键技术研究 |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
宗志坚、陶付领、霍建伟、高庆方、孙登可、牛卫华、刘豪杰 |
36 |
三等奖 |
高精度多时钟源卫星统一对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长江电力葛洲坝电厂 |
陶林、杜波、李伟、张亚明、袁平路、孙钢、郭超一 |
37 |
三等奖 |
三峡升船机高精度测量技术研究 |
水利部水工金属结构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水利部综合事业局 |
李东明、路卫兵、盛旭军、金海军、李智、靳红泽、刘攀 |
38 |
三等奖 |
深圳-香港界河潮汐洪水精测及耦合预报技术 |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湖北一方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刘东生、李键庸、熊明、徐剑秋、刘泽文、梅军亚、张潮 |
39 |
三等奖 |
黄河万家寨水库防凌运用方式研究 |
黄河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院、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水资源信息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防汛办公室、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有限公司、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
翟家瑞、金双彦、熊运阜、钱云平、刘吉峰、李书霞、赵咸榕 |
40 |
三等奖 |
淮河中游枯水期水资源配置及调度研究 |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天津大学、安徽淮河水资源科技有限公司 |
王式成、王振龙、苑希民、陈竹青、钱筱暄、许一、李金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