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获奖 |
项 目 名 称 |
主要完成单位 |
主要完成人员 |
1 |
特等奖 |
三峡水库和下游河道泥沙模拟与调控技术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胡春宏、张曙光、李丹勋、陆永军、胡维忠、方春明、李国斌、周曼、毛继新、要威、王党伟、黄仁勇、陈绪坚、陆彦、李义天、王延贵、胡兴娥、左利钦、施勇、刘春晶、吉祖稳、王海、假冬冬、徐照明、张会兰、葛华、关见朝、郭小虎、游中琼、孟震、史红玲、陈磊、雷国平、陈莫非、张磊、张燕菁、陈炯宏、王志力、栾震宇、鲁婧、董占地、胡挺、许慧、王敏、刘磊、王大宇、杨霞、尚倩倩、马强、段炎冲 |
2 |
一等奖 |
混流式水轮机全系列水力模型研究和推广应用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中水科水电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彭忠年、陈锐、田娅娟、薛鹏、王鑫、莫为泽、陆力、马素萍、邓杰、李铁友、马兵全、朱雷、张建光、张海平、孟晓超 |
3 |
一等奖 |
严酷条件下水工混凝土性能调控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南京瑞迪高新技术有限公司、河海大学、天津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蔡跃波、蒋林华、黄国泓、唐修生、丁建彤、段国荣、陈国新、赵考生、陈祖荣、白银、陈波、温金保、王冬、刘兴荣、宋子健 |
4 |
一等奖 |
高效滴灌系统抗堵塞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
中国农业大学、唐山市致富塑料机械有限公司、甘肃亚盛亚美特节水有限公司、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石河子大学 |
李云开、杨培岭、王志富、王振华、姚彬、张杰武、周博、顾涛、邓生荣、李文昊、冯吉、赵艳、王占玉、王海军、张钟莉莉 |
5 |
一等奖 |
珠江流域骨干水库—闸泵群综合调度关键技术研究 |
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师范大学、广州珠科院工程勘察设计有限公司、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
王浩、马志鹏、雷晓辉、张强、易灵、王森、万东辉、陈文龙、张康、樊红霞、邹华志、董延军、秦韬、杨芳、廖小龙 |
6 |
一等奖 |
高土石坝试验技术与安全评价理论及应用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陈生水、程展林、孔宪京、章为民、李国英、白俊光、钟启明、傅中志、霍家平、潘家军、邹德高、徐光明、韩华强、魏匡民、石北啸 |
7 |
一等奖 |
湖库水华风险模拟预测与管理调控技术及应用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湖北工业大学 |
陈求稳、潘纲、刘德富、施文卿、关铁生、杨正健、胡柳明、易齐涛、王智源、林育青、纪道斌、王小军、王蕾、王丽静、张佳磊 |
8 |
一等奖 |
高坝混凝土优质高效施工关键技术与应用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中国葛洲坝集团三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
翁永红、范五一、梅雪东、李国建、席浩、杨宗立、杨华全、杨学红、李锋、李蘅、梁仁强、曹中升、邹强、王翔、段寅 |
9 |
一等奖 |
黄河近年河川径流减少的主要驱动力及其贡献 |
黄河水文水资源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郑州大学、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黄河水利委员会信息中心 |
刘晓燕、金双彦、张红月、杨胜天、吴泽宁、潘启民、李晓宇、张丽、党素珍、胡彩虹、马红斌、周旭、李东、高云飞、张楠 |
10 |
一等奖 |
互联网+水利政务服务平台研究与应用 |
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北京金水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易宝电脑系统(北京)有限公司、南京大汉网络有限公司 |
付静、杨非、钱峰、姚葳、杨柳、魏永静、李珊珊、胡亚利、夏旭斌、赵凯、贺挺、王昊源、胡林、李悦、唐燕 |
11 |
二等奖 |
江河源区水生态保护补偿基本原理与关键技术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
王建华、阮本清、赵勇、胡鹏、张春玲、李海红、许凤冉、翟家齐、王庆明、汪党献、何凡、刘玉龙 |
12 |
二等奖 |
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力控制及灾害减免关键技术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中国三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大学 |
黄国兵、郭熙灵、李学海、孙志禹、段文刚、徐唐锦、任金明、杨伟、姜治兵、王智娟、刘全、邢领航 |
13 |
二等奖 |
农作物涝渍响应与农田涝渍兼治排水试验研究及应用 |
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武汉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王友贞、汤广民、袁先江、王修贵、王少丽、王矿、于凤存、沈涛、陈广淳、沈瑞、杨继伟、袁宏伟 |
14 |
二等奖 |
用水效率驱动因子分析及动态调控关键技术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河海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省水资源服务中心 |
耿雷华、郦建强、卞锦宇、黄昌硕、姜蓓蕾、徐澎波、常本春、何海、陈晓燕、贾仁甫、沙海飞、杨晓华 |
15 |
二等奖 |
深厚覆盖层超深防渗墙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中国水电基础局有限公司、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
金正浩、韩伟、刘志明、胡志刚、孔祥生、温续余、骆涛、张建平、石峰、刘清利、马军、李现社 |
16 |
二等奖 |
高寒区长距离供水工程群实时调度与安全运行关键技术 |
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华北电力大学、济南大学 |
石泉、雷晓辉、李继清、张玉山、田雨、刘观标、彭玲、尚毅梓、徐青、姜旭新、甘治国、张尚弘 |
17 |
二等奖 |
湛江湾跨海供水盾构隧道工程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广东水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粤水电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
严振瑞、林世友、刘庭金、余家华、李瑜、丘宏余、秦晓川、丁仕辉、赖瑞山、史清华、蔡维川、汪永剑 |
18 |
二等奖 |
长江中上游坡耕地双重水文过程及侵蚀产沙调控理论与实践 |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西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
张平仓、丁文峰、魏朝富、熊东红、王天巍、刘洪鹄、胡波、严冬春、龙翼、任洪玉、唐文坚、张卫华 |
19 |
二等奖 |
我国干旱灾害风险管理与应用实践研究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吕娟、苏志诚、屈艳萍、孙洪泉、冯杰、高辉、吴玉成、杨光、马苗苗、宋文龙、刘洪岫、刘佳 |
20 |
二等奖 |
大型调水工程泵装置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江苏大学、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水源有限责任公司、江苏省水利工程科技咨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省太湖治理工程建设管理局、安徽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宁波巨神制泵实业有限公司、无锡利欧锡泵制造有限公司 |
袁寿其、李彦军、冯旭松、关醒凡、袁建平、裴吉、司乔瑞、李亚林、施伟、颜红勤、陆雪涛、何勇 |
21 |
二等奖 |
河湖淤泥理化脱水及复合固化处置技术 |
广州市水电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广州珞珈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污淤泥研究中心 |
陈永喜、赖佑贤、马翔、陈文龙、杜河清、赵志杰、闫晓满、黄锦城、陈健、肖孟富、谢国华、林健汉 |
22 |
二等奖 |
滨海城市洪涝风险动态预判与智能跟踪关键技术及应用 |
宁波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研究院、河海大学、宁波弘泰水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
严文武、肖洋、唐洪武、朱孟业、顾巍巍、刘俊、邹长国、周则凯、袁赛瑜、张卫国、李志伟、余丽华 |
23 |
二等奖 |
自走式U型渠道掘进衬砌一体化施工新技术及其应用 |
湖北楚峰水电工程有限公司、武汉大学、长江大学 |
孙春光、石自堂、吕志鹏、周远才、朱雨平、刘昌元、刘太平、唐华山、王忠元、张顺武、黄成军、邵大金 |
24 |
二等奖 |
梯级水库群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技术与政策研究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武汉大学、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 |
王小军、王银堂、刘攀、尚毅梓、毕守海、王宗志、陈献耘、牛万军、刘艳丽、刘琼、戴昌军、王岚 |
25 |
二等奖 |
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松辽水利委员会、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 |
陈伟、刘震、王治国、张超、鲁胜力、纪强、冯明汉、王白春、回莉君、廖建文、张永健、付贵增 |
26 |
二等奖 |
江苏太湖流域水网修复及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 |
江苏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安徽省(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水利科学研究院(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
马倩、翁白莎、许有鹏、李春华、刘俊杰、胡尊乐、陆小明、尤迎华、洪国喜、章启兵、陈娟、郑建中 |
27 |
二等奖 |
致灾山洪预报预警技术 |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
程海云、熊明、周新春、杨文发、訾丽、周北平、李清清、李俊、袁雅鸣、邱辉、李春龙、陈瑜彬 |
28 |
二等奖 |
深水厚覆盖大型岩塞爆破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
金正浩、苏加林、王福运、高垠、王科峰、王鹤、姜殿成、朱奎卫、张雨豪、宋永军、贾志刚、齐志坚 |
29 |
二等奖 |
软基袋装砂筑堤关键技术研究 |
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武汉大学 |
仲志余、黄建和、孔令伟、徐学军、彭良泉、邹维列、王勇、尚钦、徐敬新、常宗记、陈成、陈前海 |
30 |
二等奖 |
淮河水资源精细化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
淮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信息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 |
徐时进、王凯、秦天玲、徐斌、汪跃军、程兴无、史婉丽、钱名开、彭顺风、陈竹青、梁树献、陈红雨 |
31 |
二等奖 |
黄河重点水功能区纳污控制技术研究 |
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西安理工大学、北京中水新华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
宋世霞、闫莉、李云成、黄锦辉、余真真、罗军刚、 杨玉霞、张军锋、张宏斌、杨珏、徐晓琳、郝岩彬 |
32 |
二等奖 |
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及取水许可制度支撑体系建设 |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
王冠军、柳长顺、戴向前、刘卓、王志强、刘小勇、王健宇、周晓花、杨彦明、姬鹏程、张永明、余艳欢 |
33 |
二等奖 |
基于冲击弹性波的水工结构混凝土质量检测评估技术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四川升拓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水科海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吕小彬、吴佳晔、王荣鲁、冯炜、张家宏、何兰超、李萌、黄昊、邱信蛟、李秀琳、孙粤琳、郝峰 |
34 |
二等奖 |
应对旱涝急转极端气候灾害的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 |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河海大学 |
杨洁、张展羽、陈晓安、黄鹏飞、郑太辉、盛丽婷、王策、汤崇军、王凌云、邢栋 |
35 |
二等奖 |
流域生态需水与生态用地联合调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天津大学、辽宁省水文局、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翁白莎、秦天玲、张诚、何立新、王刚、贾玲、李海红、金鑫、叶茂、赵志轩、何霄嘉、胡海华 |
36 |
三等奖 |
宁夏引黄自流灌区输配水关键技术研究 |
宁夏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宁夏秦汉渠管理处、宁夏水利厅、宁夏水资源管理局。 |
陆立国、顾靖超、畅明琦、杜历、王永平、武慧芳、朱洁、徐磊、刘学军、孙淑华 |
37 |
三等奖 |
水平冻结法在深埋含水疏松砂岩水工隧洞施工中的研究与应用 |
甘肃省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中国矿业大学、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沈阳极地冻结工程公司、甘肃省水利水电工程局有限责任公司 |
徐崇锋、吴天临、牛军、郭天德、张利民、袁福永、张勇、刘兴文、刘天山、冉曙霞 |
38 |
三等奖 |
超长超宽闸室结构应力分析和防裂研究及应用 |
淮安市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海大学、淮安市运河防洪控制工程建设处 |
陈坚、顾冲时、潘光杰、王星梅、刘连建、吴昌新、赵二峰、强晟、倪言波、赵春潮 |
39 |
三等奖 |
基于微劈裂的管路真空预压排水法加固深层淤土技术研究 |
江苏省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建设管理局、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鸿基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省水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扬州市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建设处 |
蒋建云、朱庆华、李辉、时爱祥、别学清、周维军、吉锋、刘金生、高军、杨朝光 |
40 |
三等奖 |
基于地面沉降监控的北京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
北京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 |
叶超、罗勇、王荣、杨勇、田芳、雷坤超、周毅、刘文臣、刘久荣、贾三满 |
41 |
三等奖 |
城市雨洪资源综合利用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
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水利经济研究会 |
张书函、郑航、陈献、赵飞、尤庆国、王忠静、龚应安、张瑞美、徐国印、陈建刚 |
42 |
三等奖 |
地方水利法制评估及《水法规体系总体规划》修订研究(2017年度) |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 |
王晓娟、陈金木、王建平、汪贻飞、王霁霞、李政、王丽艳 |
43 |
三等奖 |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水系联通模式与合理布局研究 |
山东省胶东调水局、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 |
马吉刚、张泽玉、陈立国、郭小雅、王金山、陈华伟、傅川、于洁、马平、刘金锋 |
44 |
三等奖 |
水利科技成果价值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 |
江苏省水利厅、河海大学 |
叶健、袁汝华、施红怡、陈辉、孔德财、朱敏、陈建明、岳金桂、李正辉、徐明 |
45 |
三等奖 |
农田基本建设“大禹杯”模式创建与应用 |
辽宁省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局 |
刘旭升、李春龙、王璞东、梁立章、王莉莉、郑怡、朱辉、王圣海、徐宗白、程玉亮 |
46 |
三等奖 |
用于严重洪涝灾害液压泵车关键技术发明及系列新产品产业化 |
福建侨龙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厦门理工学院、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林志国、欧阳联格、赖东琼、张志民、周水庭、张功元、唐友名、童志庭、阙彬元、韩锋钢 |
47 |
三等奖 |
深水围垦大型智能装备及其成套技术研发与应用 |
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
苏颖、许克顺、司马文、陈刚、董传明、易晓辉、陈媛媛、牛曙东、张剑、顾好强 |
48 |
三等奖 |
南四湖流域洪涝调控模式及工程实践 |
山东省淮河流域水利管理局规划设计院、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刘友春、王宗志、闫成山、张鲁、程亮、郑彩霞、刘克琳、刘斌、廖展强、杜慧华 |
49 |
三等奖 |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全域协同决策服务系统构建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福建省水利信息中心、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福建省水资源管理中心、福建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
梁立峰、蒋云钟、梁生雄、董爱红、王鲁江、李汀雄、冶运涛、刘晨、李大治、叶建雄 |
50 |
三等奖 |
气动盾形闸门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
江河机电装备工程有限公司、沈阳化大高分子材料研发中心有限公司、中水东北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湖南江河机电自动化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侯放鸣、李义茂、赵鹏飞、陈尔凡、范宝山、于锋、刘杰、尹清静、程炜、陈东清 |
51 |
三等奖 |
全液压控制可移动大型土方柔性输送成套装备研究与开发成果 |
淮安市水利工程建设处、扬州大学、江苏淮阴水利建设有限公司、江苏省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建设管理局 |
刘松、史展、张瑞宏、蒋建云、张永玉、陈克波、侍荣、朱海荣 |
52 |
三等奖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利信息化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与应用 |
广东省防汛抢险技术保障中心、广东华南水电高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综合技术中心 |
李观义、陈伟豪、陈军强、朱汝雄、黄志旺、杨帆、廖克妮、甘郝新、熊英、杨刚 |
53 |
三等奖 |
北京市智慧水文服务平台研究与实现 |
北京市水文总站 |
臧敏、宋磊、李凯、倪广玉、朱长明、陆玉娇、王阳、刘翠珠、易攀、肖颖 |
54 |
三等奖 |
深圳河湾生态健康改善工程系统集成与示范 |
深圳市水务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朱闻博、胡本雄、张锡辉、王健、黄奕龙、平扬、胡仁贵、陶益、刘雪朋、郭晓玮 |
55 |
三等奖 |
济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技术集成与示范 |
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济南市水利局、山东省淮河流域水利管理局规划设计院 |
田守岗、李福林、陈学群、李百全、黄继文、陈华伟、姜爱华、卜庆伟、张欣、闫芳阶 |
56 |
三等奖 |
新疆特色经济农林作物高效用水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灌溉中心试验站、塔里木大学、石河子大学 |
李宁、王兴鹏、何新林、杨贵森、王振华、姚宝林、刘洪光、李朝阳、臧文、宋建峰 |
57 |
三等奖 |
生态碳纤维直接控制河湖富营养化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17) |
武汉大学、武汉环天禹生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市水务局 |
李兰、刘芝兰、王翔、孟洁、陈攀、黄天荣、王力、叶佩莹、杜娟娟、杨梦斐 |
58 |
三等奖 |
长江上游水电开发生态制约及适应性研究 |
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武汉大学 |
李红清、李德旺、雷明军、金秋、雷晓琴、施勇、王波、殷大聪、杜清运、王晓媛 |
59 |
三等奖 |
微量有毒有机污染物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及应用 |
珠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珠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 |
刘昕宇、吴世良、张荧、张立、刘胜玉、闻平、李逸、魏立菲、梁永津、刘珩 |
60 |
三等奖 |
土壤侵蚀监测系统集成研究与应用 |
黑龙江省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 |
司振江、张兴义、黄彦、李芳花、孟岩、刘迪、郑文生、王柏、滕云、宋春雨 |
61 |
三等奖 |
南方湿热地区深度处理关键技术与系统化集成 |
深圳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 |
韩德宏、张金松、尤作亮、刘丽君、刘茜、王长平、安娜、范爱丽、王春、孙文深 |
62 |
三等奖 |
宁夏中部干旱带扬黄灌区节水技术集成研究 |
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宁夏回族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
鲍子云、杜历、仝炳伟、王建东、马如国、龚时宏、包淑萍、杜宇旭、汤英、张彦群 |